教學狂想實驗|岱華老師|2023-05-08
瀏覽數:1540
學習歷程檔案是108課綱的新措施,老師如何教,學生如何「寫」,是現場相當苦惱的課題。本文希望透過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三大能力的區別,幫助大家更有系統地思考學習歷程檔案的「教」與「學」。
當學生製作出學習歷程檔案時,老師往往會給予許多協助與建議,例如:
- 這裡字形可以放大加粗,照片可以選清晰一點的
- 這裡的敘述口吻可以多說說自己、行銷自己。
- 唉做得這麼糟糕的內容,竟然也上傳?
- 請同學好好做美編設計一下
這些四面八方的建議,目的都是讓學生有更好的成果呈現。只是我們有沒有可能,更清楚自己討論的立基點,用更清楚的能力向度,給予學生適度而剛好的指引,並且能夠更加符合學習歷程檔案設置的初衷,而不會流於作文比賽或是美編大賽呢?
而其實若我們回歸學習歷程檔案的本質來看,無非是希望學生在現在這個時代當中,能夠藉由紀錄學習軌跡,更加了解自己,並且讓學習不是停留在中學或者大學階段,而是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。
因此,在這裡,我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,其實包含了三大能力:
學習成果內容、後設認知能力、行銷表達技巧,這三個向度彼此相輔相成、相互作用影響,決定了最終做出來的學習歷程檔案成效。
而當我們確認自己是從哪個面向進行觀察時,我們才能夠更清醒而有系統地給予學生建議回饋。以下分述說明:
一、學習內容
學習的內容,可以分為To know、To do、To be 的三個階段。
1.To know
是知識的傳授,可能會從單向的筆記抄寫(板書)、講義開始,接著是期待學生有練習與產出,於是有學習單或是考卷等,目的都是由老師為學生的學習搭建鷹架,偏向較為被動的知識輸入。
2.To do
隨著年級逐步上升,老師們會增加課程難度,開始出報告或是專題的作業,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,刻意開始動手操作,並且開始嘗試將輸入轉化為輸出。
3.To be
這是最理想的狀態。出了課堂後,學生可以真正把知識技能素養,融入到生活當中無形的實踐,不用刻意的輸入與輸出,則是成為自然而然的舉手投足中,達到自主行動、溝通互動、社會參與。
以上是對於學科內容素養的部分,需要各個學科老師們的引導功力,也是教材教法所要做的事情。
二、後設學習
新課綱的核心在於成為終身學習者,意味著在脫離校園情境下,仍願意持續保持精進與學習。我想,當初設計課綱時,已是預見了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。
任何知識,都有師資培育跟不上的時候,唯有學生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,才能夠因應社會上的各種變化。近期 ChatGPT 的發展更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。
因此對我來說,新課綱期待老師教給學生的,已經從「知識技能」的傳授,來到「學習學」的傳授,亦即幫助學生「學習如何學習」這件事。
而學習如何學習,其實我們教師並不陌生,亦即我們過去在教育心理學當中,認知心理學時所提到的「後設思考」能力。也就是能夠在學習過程中,看見「原來自己經常會這樣做事、這樣溝通啊!」或者「在這種情況自己原來會這麼想呀!」鳥瞰自己的學習軌跡。
這需要大量的內省,才能得到提升。要是能夠知道自己的思考模式或言行模式,那麼有想要達成的目標出現或課題需要解決時,就能夠制訂出合適的對策。
擁有越高後設認知能力的人,越是能夠正確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態,而目標達成的能力或問題解決的能力也比較高。
因此,我認為這是我們在學習歷程檔案上,最該著墨的部分,透過製作學習歷程檔案,其實就是在把這個學思歷程,具象化的呈現出來。因此製作書寫學習歷程檔案,其實應該展示的不是美工天分,或者是行銷能力。而是展現出自己對自己有多深刻的認識。
此處,我將後設認知,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學習省思、自主遷移、自我分析來看:
1.學習省思
透過學習之外的省思,能夠幫助我們對自己的學習,開始進行「後設認知」,能不能夠自己說出自己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?自己在這過程中是如何學習?老師出的作業,除了得到很高分之外,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課程內容,做出這樣的練習?目的是培養我們什麼能力?我喜歡嗎?討厭嗎?有收穫嗎?為什麼?有什麼是我表現得很好,應該持續下去的?又有什麼是我做了錯誤的判斷或預設,導致結果不如預期?而他人是怎麼做來克服這些難關?我有沒有可能跟他學習?
(省思我們可以用許多復盤工具來幫助自己,請參考〈學習歷程檔案初階版如何進化成果?〉一文中,有許多好用的省思復盤的技巧)
2.自主遷移
我們在這個場域所學到的東西,能否在另一個場合也知道可以運用相同能力用出來呢?當老師教會我們騎腳踏車時,我們看到其他腳踏車,也要能夠去騎那輛腳踏車嗎?我能夠用騎腳踏車的平衡感,試著嘗試操控機車嗎?我在國文課學完的新詩分析能力,能不能用來分析其他新詩?能不能將文本分析能力,運用在創作上面呢?甚至國文科的文本分析能力,能不能用來製作科學的小論文專題呢?數學的邏輯能力,能否用來整理國文科論說邏輯呢?我認為在學習上的第二階段,已經不只是單點的學習,而是能夠串連過去所學,彼此觸類旁通。
3.自我分析
認識自己學習中的慣性與特質,了解到自己在這趟學習中,得到什麼能力,能夠分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習慣的學習者。
若能擁有更好的自我意識,將會更清楚知道如何面對自己、看待自己。且知道在脫離老師、父母、教授後,未來該如何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;或是你的老師父母,甚至教授都趕不上新時代趨勢時,仍然能夠靠自己學習、自己面對生活。
而這一點面向的學習,學習如何提升後設認知思考力,我覺得是我們在學習歷程檔案的設置中,最應該幫助學生培養的一項能力。也是那些不熟悉高中課程的大學教授,能夠判斷你是否適合成為一位持續學習者的主要參考依據。
也因此,學習歷程檔案是否如同人們所說,要求學生應該及早定向,而否定轉換領域的可能呢?我認為這是個假議題,因為無論何種學習,若是能夠在該學習內容中,學到「如何學習」的能力,並且藉由後設認知表現出「持續學習的動能」,才是我們看待決定你是否完成高中的學習能力,擁有資格成為一個大學生的依據。
本篇文章由 岱華 授權轉載,原文連結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。
岱華:教學狂熱份子喜歡把生活中的取之不盡的鬼點子,全部轉化成課程。
聯絡資訊:dhlin828@gmail.com
相關標籤
如何輕鬆寫好學習歷程檔案?
讓Yory優歷的 AI 輔助寫作評鑑,帶你快速掌握寫作重點。